掛圖內容:
教育者,非為已往,非為現(xiàn)在,而專為將來.
掛圖延伸:
蔡元培(1868年—1940年)
浙江紹興人,原籍浙江諸暨,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教育家。蔡元培數(shù)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、考察,研究哲學、文學、美學、心理學和文化史,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。他為發(fā)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(yè),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,堪稱“學界泰斗、人世楷模”。他提出了“五育”(軍國民教育、實利主義教育、公民道德教育、世界觀教育、美感教育)并舉的教育方針和“尚自然”、“展個性”的兒童教育主張。
蔡元培簡介
蔡元培,近代民主革命家、教育家、科學家。字鶴卿,號孑民。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(1868年1月11日)生于浙江紹興府山陰縣。17歲考取秀才,18歲設館教書。青年時期,連續(xù)中舉人、取進士、點翰林、授編修。1898年,棄官從教,初任紹興中西學堂監(jiān)督、嵊縣剡山書院院長、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;1902年,組織中國教育會并任會長,創(chuàng)立愛國學社、愛國女學,均曾被推為總理。1904年組織光復會,1905年參加同盟會。1907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研讀哲學、心理學、美術史等。武昌起義后回國,1912年1月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。不久,因不滿袁世凱的專制而辭職,再赴德、法等國學習和考察。1915年與李石曾等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會,次年與吳玉章等發(fā)起組織華法教育會,提倡勤工儉學。1916年回國,次年任北京大學校長。1921年,法國里昂大學、美國紐約大學,分別授予他文學、法學博士榮譽學位。在1924、1926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、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,入選中央監(jiān)察委員會。1927年,除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、中央特別委員會常務委員、國民政府常務委員、監(jiān)察院長、代理司法部長等職外,并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,被任為大學院院長。1928年辭去各行政職務,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。還兼任交通大學、中法大學、國立西湖藝術院(后改為杭州藝專)等多所高等學校校長、院長以及故宮博物院理事長、北平圖書館館長等職。1932年,同宋慶齡、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,被推為副主席。晚年,為抗日救亡事業(yè)奔波,努力促成國共合作。1938年,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。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。
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(chuàng)者。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、尊孔、尚公、尚武、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。倡導以軍國民教育、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,以道德教育為中心,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,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,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新教育體制。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面。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,提出大學的性質在于研究高深學問。他提倡學術自由,科學民主。主張學與術分校,文與理通科。將"學年制"改為"學分制",實行"選科制",積極改進教學方法,精簡課程,力主自學,校內實行學生自治,教授治校。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,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后,影響全國,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家。
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、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。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,在上海創(chuàng)辦愛國女校。蔡元培對近現(xiàn)代中國教育、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,主要是:
1.自蔡元培始,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。
2.他的"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"的主張,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(fā)祥地,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(fā)生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
3.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、才華出眾的學者。
【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】
相關鏈接【點擊圖片查看詳細內容】:教師辦公室標語 教育名人名言
更多經典學校標語,請下載相關目錄!
優(yōu)惠價:¥10元
優(yōu)惠價:¥10元
優(yōu)惠價:¥10元
優(yōu)惠價:¥10元
優(yōu)惠價:¥10元
© 2005-2025 企業(yè)文化與文化墻可視化制作專業(yè)平臺│掛圖大師 版權所有,并保留所有權利。
地址:廣州市天河區(qū)荷光路 (免責聲明):本網站部分文字和圖片素材搜集自互聯(lián)網,部分轉載文章及圖片在搜集時沒有發(fā)現(xiàn)“信息來源”、“作者”等信息,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權益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
電話:18925107903 傳真:020-856621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