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他人之恩,責自身之過
隨時不忘責己之過。而時時忘記施人之恩,是一種難得的美德。多反思自己的不足,多感激別人的恩惠,社會就會更加和諧,生活也會更力氏品寒。
【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精彩】
“感他人之恩,責自身之過”,是我們處理他人和自己過錯的原則。每個人都有優(yōu)點,也有缺點。我們強調彌補缺點,糾正不足,并以此來定義進步。而事實上,我們總是把別人的缺點放大,而把自己的缺點縮小甚至忽略。但是要做到感他人之恩,責自身之過,行動起來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。
有這么一則小故事,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:
阿里一次與好友吉伯、馬沙一起外出旅行。三個人經過一處陡峭的山路時,馬沙突然失足滑倒,眼看就要摔下萬丈山崖。就在這危急時刻,吉伯一下抓住馬沙的衣襟,用力將馬沙拉了上來。為了記住這一恩德,馬沙在路邊一塊大石頭上刻下了這樣一行字:“某年某月某日,吉伯救了馬沙一命。”
三個人繼續(xù)向前走。在海邊,因為一件小事,吉伯和馬沙吵了起來。吉伯一時沖動,打了馬沙一記耳光。但是,馬沙沒有還手。他跑到沙灘上,在沙灘上寫下了一行字:“某年某月某日,吉伯打了馬沙一個耳光。”
旅游結束后的一天,阿里問馬沙:“你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頭上,而把他打你的事寫在沙灘上,這是為什么呢?”
馬沙回答說:“我要永遠感謝并永遠記住吉伯的救命之恩?至于他打我的事,我想讓它隨著沙子的流動、海水的沖洗而逐漸忘得一干二凈。”
馬沙是一個非常智慧的人,因為他能夠正確對待恩惠和怨恨,所以他收獲了快樂和尊重,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。但是,現實生活中,很多人的做法卻相反:有的人總是對別人給予的幫助缺乏感激之心,認為是理所當然的,沒有什么可以銘記的;甚至,有的人得到別人的幫助不知道應該回報,或者只是一時感激,時過境遷便很快遺忘;有的人甚至不
辨是非,恩將仇報。
民間有句俗語說得好:“你幫別人快忘記,別人幫你要牢記。”對于工作中的同事,更應該牢記這一點。因為記住同事對自己的好,以感恩的心態(tài)對待同事,以寬闊的胸襟回報社會,是一種利人利己、有益社會的行為。
經濟學家孫冶方和舞蹈家資華巧都是第五屆全國政協(xié)委員,他們常在一起開會。一天,孫冶方得知資華藥是著名學者陳翰笙的學生,就主動告訴她:“你的恩師也是我的引路人啊。我是在他的影響下,參加革命并且對經濟問題產生興趣的,所以我很感謝他。”
后來,資華藥把這件事告訴了陳翰笙,翰老卻說不記得了。資華藥認為老人年事已高,記不清楚了,填怪著說:“人家大經濟學家說您是引路人,您倒把人家忘記了!”
不料,翰老十分認真地說:“我只努力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。至于做對的事情,那是自然的、應該的,記不得那么多了。孫冶方選擇的道路和成就,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,我是沒什么功勞的。”
一個銘記著自己的引路人,念念不忘別人對自己的恩典;一個卻不記得自己做過的好事,而只努力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。陳翰笙先生把自己施人之恩視為自然的、應該的,淡而忘之、不求回報。這種真誠、寬厚的胸懷,是一種更高更深的境界。
【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】
隨時不忘責己之過,而時時忘記施人之恩,是一種難得的美德。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,是吃一塹長一智,避免重蹈覆轍的前提。一個人想要少犯錯誤,不斷取得進步,就必須做到這一點。
人生在世,要互相理解,互相幫助,多反思自己的不足,多感激別人的恩惠,少談論別人的缺點,對矛盾不要總是耿耿于懷。如果能做到這些,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就會減少許多,社會就會更加和諧,生活也會更加溫馨。
© 2005-2025 企業(yè)文化與文化墻可視化制作專業(yè)平臺│掛圖大師 版權所有,并保留所有權利。
地址:廣州市天河區(qū)荷光路 (免責聲明):本網站部分文字和圖片素材搜集自互聯網,部分轉載文章及圖片在搜集時沒有發(fā)現“信息來源”、“作者”等信息,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權益,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。
電話:18925107903 傳真:020-85662199